□滿月流光
120年前,甲午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統治者終於認清了殘酷的現實。就像梁啟超說的: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,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、償二百兆以後始也。《甲午殤思》的出版,更是喚起國人“勿忘國恥,勿忘軍恥,知古鑒今,重振國威”的激情。
這個東方的大國在那個甲午年,仿佛像一隻被螞蟻撕咬的大象,一點一滴失去血肉,幾乎無力回天。
於是,許多人開始思索是什麼導致了甲午海戰的失敗。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,同樣是改革,卻在程度上、深度上遠遠不及日本。
為什麼我們的改革無法徹底?因為涉及到巨大的利益網。制度的腐敗是洋務運動無法徹底實施的關鍵。人心的腐敗,卻是我們自鴉片戰爭開始連連慘敗的真相。
從制度上來說,當時的中國仍然是封建社會,掌權者屬於慈禧。慈禧奢靡成風,權力極大。她雖然同意開展洋務運動,卻連連減扣海上軍費,以填充其對物質的欲望溝壑。沒有人能夠制約住慈禧。即使是李鴻章,或是光緒皇帝,也畏懼於慈禧的權威,選擇採用保守的態度開展洋務運動。也許他們的初衷是希望在不得罪慈禧,並且能夠保住光緒皇帝統治地位的前提下,進行改革。但這就意味著,這次改革始終無法觸及其根源—腐敗封建的制度。而同時日本卻提出了“脫亞入歐”的思想,勇於變革,摒棄糟粕。於是,甲午戰爭慘敗。
我不禁思考,為什麼我們偌大的中國,在那時候沒有出現能夠徹底動搖封建根基的能人呢?李鴻章無法做到,康有為也無法做到,可憐了譚嗣同的一片赤誠。
是人心。說白了,甲午的慘敗,不,是中國近代史的黑暗源自於人心。春秋時期,中國人性格陽剛勇武,思想燦爛絢麗,到處是慷慨悲歌、俠肝義膽之士。秦始皇之後,專制皇權大行其道,一代代地奴化教育,加之被曲解和閹割之後的儒家思想使我們的血性少了一大半。再加上滿蒙馬背民族的統治,中國人的血性幾乎消失殆盡。而反觀日本,即是最消極的浮世派文學藝術,也隱含著殺伐之氣。
古時候,從軍前,日本人以“祈戰死”三字贈予即將入伍的親朋子弟。而我們的國家卻只有“胡雁哀鳴夜夜飛,胡兒眼淚雙雙落”這樣的詩篇。
軍心尚沒有勇氣,又怎能抵擋住那誓死如歸的武士精神呢?
甲午海戰的教訓,不僅僅告訴我們制度的重要性;也告訴我們文化和人心的重要性。
如何回歸正統的儒家,如何做到真正的先禮後兵,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當然,孫中山先生的出現和毛澤東主席的出現使我們看到了希望。
於是更加肯定,一個國家需要智慧、勇氣、魄力兼備的能人。
於是又更加支持習主席大力度的反腐、群眾路線、嚴整四風等一系列的活動。2014年,又是甲午年,面對釣魚島問題,我們的領導人,該如何帶領國民面對新一輪的挑戰呢?
說了這麼多,我就是懷念《無衣》中的那句:豈曰無衣?與子同袍。王於興師,修我長矛,與子同仇……
(原標題:又逢甲午,勿忘國恥)
- Nov 30 Sun 2014 08:35
又逢甲午,勿忘國恥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